中國農業產業的真實現狀
- 分類:公司新聞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17-09-28 15:07
- 訪問量:
中國農業產業的真實現狀
農業是一個周期長、見效慢的產業,不可能一蹴而,不要抱著急于求成的心態做農業。毫無疑問,這樣的回答是雙方均能認同的標準答案,所以從來沒有人質疑。但是,再到后來,慢慢發現,那些出于各種理由進入農業領域發展的人所遇到的問題,不光是因為農業本身周期長見效慢的問題,也不光是對國家農業政策把握不到位的問題,而是有些人為項目一頭扎進去投上幾千萬,耗上十余年,結果依然一敗涂地。
難道說十年不夠長嗎?幾千萬不算多嗎?仔細想想“周期長見效慢”其實是一句廢話——哪個行業是一蹴而的?所以,農業看起來很美做起來很難的原因,核心問題是中央對農政策永遠是雷聲大雨點小,而且舍本求末,本末倒置。
隨著紅安經濟的發展,紅安苕早已不再是百姓一日三餐的主食,卻搖身一變成了頗受追捧的“健康明星”。“過去一天三頓吃苕,不吃也得吃,現在是自己想吃,有時還吃不到。”
大凡一個產業,總有一個進入的最佳時間,比如汽車制造業、IT業、文化產業等等。奇怪的是,對農業而言,“機會來了”的口號居然吆喝了十多年。按常理,不同行業背景的人,看待問題的眼光和角度不同,得出的結論也應該不同,這才正常。像“農業的機會來了”這樣的文章,基本上都是農業圈子外的人寫的。因為對于農業圈內的人來說,不存在討論,不管有沒有機會,該做的還得做。但奇怪的是,不同背景的人談及農業,目光都會齊刷刷地盯向政策,答案似乎高度統一,但結果卻總是南轅北轍。
更讓人不解的是“農業的機會來了”被喊了十多年,似乎沒有人認真解讀:是十多年來農業始終如一的存在著一個機會?還是農業的機會十多年間一直都在源源不斷地來?亦或是十多年來農業的機會終于馬上要來了?我從2013年開始稀里糊涂做了四年農業之后,才終于明白地:真的無所謂機會不機會,農業只屬于有情懷的人。
農業不同于計算機,不同于汽車,不同于電影電視文玩收藏,它除了作為商品的屬性外,更擔當著對生命的根本維系。人可以不戴手表,可以不用計算機,甚至可以不穿衣服,但不可以不吃飯!正是由于農業伴隨著對生命的擔當和承載,所以選擇從事農業必須默認這種責任,無可推脫。然而,當下中國,人們討論農業的發展機會時,卻僅僅討論它的經濟屬性和商品屬性,而剝離農業所承載的特殊使命。雖然也有很多從食品安全的角度展望有機農業的“機會”,但所謂的機會來了,實際上說得再通俗一點兒,是賺錢的機會來了。而一切以賺錢為根本目的,是導致中國農業一片混亂的根本所在。
正本清源,理清思路之后,再回看每年的“機會來了”之亂象不難理解了。因為有人從事農業產業,而有人只是在投機賺錢;有人生產的是食品,而有人只把食品當商品。雖然都是“農業”,討論語境不同,對機會的理解不同,結局也不同。
回歸本真,既然每天都要吃飯,農業的機會一直存在,它永遠不會象386電腦,BP傳呼機那樣過時,也不會因為有了“一號文件”或出臺某項政策,機會才能來。“你見,或者不見,我在那里,不悲不喜;你愛,或者不愛,愛在那里,不增不減。”如果沒有情懷,抓不住機會會失望,會生氣,會抱怨。如果沒有情懷,即使抓住了機會,對農業來說也不是建設,而是破壞,甚至災難。
一是它掏空了政策,掠奪了本屬于農民的福利,導致產生了純粹的投機主義;
二是破壞了農業自有的生態平衡,讓農業自身陷入急近功利的惡性循環;
三是導致了糧食和食品安全,人人自危。
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
劉堂軍等縣領導收聽收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
本司將致力于不斷的改進產品生產工藝和品質,并且不斷的發展新的產品去保持市場的競爭能力。正朝著現代企業的方向與時間一同前進。